历史记录就在一瞬间(图)

发表时间: 2024-02-08 来源:贝博官方BB艾弗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合肥市老城区做改造,我拿着相机想为合肥老建筑留些影像,正好碰到淮河路李鸿章故居拆迁。当时,我来到工地上,看到工人们正在用从李鸿章故居拆下来的木料烧火做饭。李鸿章故居上面有大量精美的木雕,工人师傅说:没有雕刻的木头可以当木料卖,有雕刻的木头只能当柴禾了。

  也许朋友们读到此处,感觉到有些悲哀。但当时的状况就是如此,而且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北京有的顶尖级专家竟然将很多古代家具称为柴木家具,正是在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许多跟风的人认为古代木雕不值钱,而古代木雕建筑构架更是无人问津了。

  当时,我只是想尽绵薄之力,抢救一点算一点罢,于是便和负责拆迁的实施工程人员商议:只要是花纹的木刻雕花,我都要,但一定要保证不能拆坏。

  记得故居一些房顶上瓦片己被揭去,考虑到几天后,这些古建筑就将消失,便立即拿起相机抓紧拍摄。历史记录就在这一瞬间留下了,并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李鸿章家族是合肥的大家族,祖屋面积达数万平方米,当时确定原状保留的仅是小姐楼,即现今合肥步行街上的 “李府”最后一进,包括小姐楼在内仅余2000平方米,其他建筑物被全部被拆除了。

  因个人财力有限,不可能收藏下整栋古建筑群,我最终抢救性收藏的只是其中的雕花构件而已。当时李鸿章故居拆出来的很多砖、瓦等旧料,都运到郊区出售,形成了一个旧料市场,而且堆积如山,令人心疼不已。

  徽派木雕的鼎盛时期应在清道光以后,很多专家认定,木雕的鼎盛时期是在康乾,而现存实物难以验证。任何一个种艺术都有其一个发展过程,从初创到成熟直至最后的消亡。

  明代整个美学思想是崇尚简朴,明式家具为简约之美,充足表现了明代思想。虽然高贵,但不奢华。

  在清代康乾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逐步发展。封建统治者的侈靡之风开始盛行,他们要炫耀自己的财富,于是不惜工本,精雕细刻,逐步形成清代雍容华贵的建筑家具风格。一种时代风格的流行需要一个过程,而从京城流行到徽州皖南的农村则需要一定时间。

  明代,徽州版画己相当有名,而道光年间石印等机械印刷传入我国,使我国木版印刷面临灭顶之灾,旧艺术的消亡,必然是新艺术的起点。木刻艺术面临新的选择,侈靡之风已在全国流传,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鼎盛时期己经到来,社会经济己有相当积累,雕刻技术早已具备,中国版画受中国白描的束缚,一旦他们转入纯木雕行业,丰富的木雕语言更能发挥其作用。匠人们像一头脱缰野马,在木雕艺术中驰骋了一百多年。而随工业社会的到来,钢筋水泥建筑替代了木建筑,木雕失去了载体,辉煌的一页,被历史无情的翻过去了。

  建筑和雕刻虽然出之工匠之手,但他一定要满足客户的审美要求,体现主人的思想意图。李鸿章生长在民间,后来成为朝廷重臣,,所以他的思想有双重性,一方面具有皇权思想,另一方面又具有平民意识。体现在建筑上:总体格局为民居建筑,没用斗拱,没用重檐,而梁枋上大量使用鱼化龙图案,当时清代法律规定,民间建筑不准使用龙的图案,而“金榜题名鱼化龙”是被允许的,大梁两端全部刻成象头,表现“太平有象”“出将入相”的意思。还有一些雕刻,刻着“文王访贤”“三顾茅庐”“渔樵耕读”,表现了“君轻民贵”的平民思想,这正好表示李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和他们的双重意识,李氏家族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先进性,他们搞洋务,提倡实业救国,眼界开阔,因而在他们的建筑雕刻中看不到过分雕饰的作品,处处都显得大气。

  二十多年过去了,目前国家和百姓都认识到古建价值,认识到李鸿章的历史贡献。现在,在合肥重建的“李府”碑文上,明确说“现在建筑是原来的十分之一”,很多群众叹息道:“如果全部保留,多好。 ”如今,我国大力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强化文化产业,正经历着从经济大国转向“文化强国”,从经济硬实力转向文化软实力,从文化产业转向文化硬实力的一个重大战略过程,如果哪一位有识之士或机构,与我共同将珍藏二十多年的木雕再造一座较为完整的“李府”,使这一批饱经风霜的瑰宝重放异彩,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