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砖 青瓦 泥与火的赞歌

    发表时间: 2024-02-04 来源:小青瓦

产品说明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本报记者 曾维栋 实习生 李春霖)在容县民国将军故居,青砖青瓦、古朴宁静的建筑静静矗立。漫步其中,手指划过墙壁、花窗,感受沧桑岁月,聆听着血与火、生与死的历史回响。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砖瓦是活跃的音符。从容县民国将军故居到玉林五彩田园,青砖青瓦的身影随处可见,也许很多人不知道,那些青砖青瓦大多产自容县。近日,容县青砖青瓦烧制技艺上榜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从容县县城驱车往西北行驶不到40公里,便来到石头镇,这是一座拥有悠久烧制青砖青瓦历史的乡镇。

  广西容县顺垚仿古建陶有限公司里,一百多名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作业,搅泥、制坯、装窑、烧窑……历经十多道工序、一个多月的制作,淬炼出一块块色泽青蓝的青砖青瓦,整齐摆放在厂区内外,静静等候古典建筑的呼唤。

  “青砖青瓦是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材料,以泥土为原料并高温烧制而成,仅在容县已有1000多年发展历史。”该公司CEO陈胜炎介绍。作为容县青砖青瓦制作技艺的重点传承企业,该公司生产的基本工艺沿袭古法,选用优质粘土,晾晒、风化、和泥,制成坯型置于阴凉处阴干,才能进入窖内烧制,整一个完整的过程至少要一个多月。

  跟随着陈胜炎的脚步,记者在工厂里见识了整个制作的步骤。工人用推土机将泥土送到运输带上,经历多次捣碎、翻搅,再被反复浇水后,落入一角静置。随着时光的推移,这些泥土充满了黏性,立即进入机器内“交融”,慢慢“吐”出长长的泥胚,工人根据自身的需求的规格熟练操作铁线切割,再把光滑厚重的泥胚排列整齐运至阴凉处,自然阴干。

  泥胚阴干20天左右,即可进入窑内烧制。烧制过程十分讲究,工人把泥胚整齐地摆放在特制的窑内,相互间保持适合的密度,再用砖头将窑门封死,之后它们将会经小火、中火、大火、炖火的烧制,时长约一个月,最后其颜色火红如赤。每个窑门还会留有一个长宽约20厘米的小孔,即“窑眼”,方便后期加柴淬火、查看火候和制品烧制情况。

  在窑洞顶端,有设备正往内部洒水,呲呲地冒着水蒸气,这是最后的窨水环节,也是红砖向青砖蜕变的关键。陈胜炎指着窑洞顶部说,通过往窑内加水,使得砖瓦在内部发生氧化作用,一番水融后,整体会呈现青黑色。待降温后拆开窑砖,再把烧制好的青砖青瓦小心翼翼地搬出来。

  在工厂里,玉林市陶瓷工艺大师傅祥东熟练地将陶泥和好,经过捏、挑、刻、画,一个个精巧的特型雕塑成型,然后晾干装入窑内焙烧,成为别具一格的泥陶艺术品。

  20世纪80年代以前,容县范围内分布着成千上万私人小作坊烧制陶瓷,包括青砖青瓦在内的陶制品是我们正常的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物品。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许多小作坊失去市场竞争力,大量人才流失,取而代之的是机制红砖、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化材料。

  如今,继承相对完好的容县青砖青瓦制作技艺,对陶瓷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以广西容县顺垚仿古建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负起传承技艺的责任,网罗民间制作青砖青瓦的人才,收集各式对青砖青瓦的制作技艺、材料,力求用市场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参与传承、发展的路子中,找回建筑中的传统韵味和精髓。

  “我们公司现在存在100多人参与到青砖青瓦制作的所有的环节,年产青砖青瓦及沟头、滴水、外墙砖片、翘角,龙、凤、十二生肖站兽等相关构件约800万件,大范围的使用在建造古典建筑、修复文物等领域中,既带动一大批相关从业人员就业,更有助于容县青砖青瓦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扬。”顺壵公司党支部书记马广荣说。

  市场,是非遗生存下去的动力;审美回归,给青砖青瓦带来生存空间。想要适应市场的需要,也要求相关企业、个人要在保留传统青砖青瓦制造技艺的同时,引进生产线、研发新技术。

  一种古建青砖的烧制窑,使砖坯烧制更加均匀;一种古建青砖烧制窑的引风装置,能更充分的利用烧制窑自身产生的热量;一种古建青砖烧制窑的水循环装置,能通过速冷装置冷却砖坯,提高烧制效率……陈胜炎拿出十多张国家专利证书,诉说着这一路来,他们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改良,全力让容县青砖青瓦走得更远、更顺。“未来,希望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全新的生命力,在景区、在农村、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容县青砖青瓦’的影子,以此来弘扬和保护这门技艺。”陈胜炎说。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