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吗?一个复古文艺范儿的打卡地要来了

    发表时间: 2024-04-11 来源:木门窗

产品说明

  马鞍山南靠枣子岚桠正街,北临大礼堂,因两头高,中间低,小山堡形似马鞍而得名。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分为东区和西区,总建筑面积约为1.7万平方米,是抗战时期众多名人居住和聚集的重要场所,沈钧儒、李公朴、茅盾、史良、邹韬奋、王炳南夫妇等曾在此居住。

  其中,沈钧儒旧居是一幢二楼小院,硬山屋顶,黄墙青瓦,配上朱红色的大门,整个建筑在青砖黛瓦的建筑群内很显眼。抗战时期,沈钧儒先生长期居住于此。

  紧靠沈钧儒故居的马鞍山28号和29号,连同沈钧儒旧居,是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内最为别致的三幢小洋楼,而且它们同属一位主人。据记载,三幢楼房为1938年重庆久裕钱庄经理李正铨的自建产业,自上而下,分别以他三个儿子李忠良、李忠孝、李忠厚名字起名“良庄”“孝第”“厚庐”。楼房皆呈“工”字形布局,而“厚庐”就是沈钧儒旧居。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西区以保护修缮、排危整治和环境改造为主,建筑面积7034平方米,包括17栋建筑,其中,文物建筑5栋、风貌整治5栋、排危整治7栋。东区主要为停车库和配套设施。

  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从始至终坚持“保护文物,延续文脉,传承文化”设计理念,采取“风貌整治、环境整改治理、排危整治”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还原“青砖黛瓦,绿树红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原汁原味保留街巷空间和建筑特色。

  小编打探到,截至目前,马鞍山传统风貌区西区建筑部分已经完工,正在进行美化绿化等环境整改治理和照明设备、监控系统安装等配套完善工作,整个西区工程量已完成了90%以上。

  沿着施工便道拾级而上,外围一排排明黄色的小楼十分醒目。越过小楼进入风貌区深处,则是一片青砖黛瓦的建筑呈现在眼前。它们在一棵棵高大的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静谧。记者看到,不少工人师傅正在进行道路铺装、花台美化和网管铺设工作。

  “由于这里的地形复杂、涉及文物较多,设计施工的难度很大。”马鞍山传统风貌区项目经理说道,设计的具体方案需要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逐渐完备,大型机械设备没办法进入,所有建材全部要靠人工肩挑背扛,仅主体建筑部分的修缮施工,就用了2年时间。

  以马鞍山村63号为例,这是一栋典型的两楼一底加地下层的中西结合式砖木结构建筑,建筑基础为毛石,外墙青砖砌筑,屋顶为小青瓦坡屋面,还有一处圆弧形墙面。

  “按照原性质、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四原’施工要求,为复原这个圆弧形的独特外型,工匠们没少花心思,经过多次修改调整才最终做出来。”马鞍山传统风貌区项目施工负责人说道,他们对每一块砖都进行了精密的计算和切割,才达到圆弧的要求。

  除了利用修缮工艺讲好历史故事外,风貌区还十分注重与周围景区的联动。风貌区最高处通过合理地布局树木等景观,呈现出十分宽敞的观光休闲院坝和视角绝佳的观景平台。从观景平台向外望去,三峡博物馆、大礼堂等建筑及景色尽收眼底。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