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建筑师们书写的抗日战争史勿忘国耻!

    发表时间: 2023-12-27 来源:木门窗

产品说明

  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在日本投降的背后,是无数英雄儿女的牺牲和无数国人的哀痛与血泪。

  可让人气愤的是,这几天被爆出的顶流男星张哲瀚在靖国神社前合影,以及曾去供奉侵华战犯的乃木神社参加婚礼的消息,随后,他从前的亲日言论也被扒出来。

  张哲瀚迅速被人民日报、国家广电等媒体联合,迅速被市场抛弃,沦为劣迹艺人。

  靖国神社里供奉的大多数在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本军官和士兵,他们的身上都背负着无数条中国百姓的命。

  抗战爆发后,日本的“三光”政策使无数中国近现代建筑、古迹等化为灰烬,据统计,1931—1945年,全国遭日本毁坏的中国古建筑至少在万幢以上。

  七七事变之后,北京已不再安全,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等许多文教机构迁到四川宜宾南溪李庄。中国营造学社也是其中之一,核心人物梁思成、林徽因也搬到了李庄。

  “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一定要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当年的李庄连电灯都没有,也没有充盈的食物及药品,唯一拥有的是中国学者在狭小的生存空间中,仍然坚持中国建筑研究的史实。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李庄见到梁思成、林徽因在贫病交加中坚持学术著述、编撰《中国建筑史》的情景时感慨道:“如果美国人处在此种境遇下,也许早就抛弃书本,另谋门路,改善生活去了。”

  在李庄流亡的这些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对过去的考察测绘进行了整理,完成了《中国建筑史》与《图像中国建筑史》两本著作。同时带领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完成了一系列十分可贵的工作,比如:采用城市规划及建筑科学方法,开创了我国县志修编的新例;设计了南昌滕王阁;测绘了四川宜宾古建筑;撰写了西南古建筑调查报告等。

  当华北已经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时,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朱启钤知道,调查与测绘中国古建筑的工作必须抢在战争来临之前。

  因为脆弱的木建筑,根本经不起哪怕一颗炮弹的袭击,每座古建筑的生命,或许都已确定进入了倒计时。

  1933年,朱启钤以营造学社社长名义致函古物陈列所,请求进入故宫测绘。古物陈列所很快复函同意,给五位工作人员——梁思成、邵力工、王蕴华、莫宗江及“仆役一名”——颁发了临时门证,此后,又有一些其他成员陆续加入这项旷日持久的工程。

  当时的测绘条件与今天根本没办法比,没有先进的设备,想要获得任何一个尺寸,都只能爬高上梯,手工测量,再用铅笔记录在纸上。从有限的几张工作照中,我们还能看到当时按照传统方法用杉木搭起的脚手架。

  他们清楚,这次测绘的机会来之不易,此刻在稿纸上勾画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未来或许就是它们曾经存在于世间的唯一证据。

  这不仅是紫禁城自明朝建成50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工程测绘,更是中国建筑师抗战的壮举。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展出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图解(图源: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和平年代的建筑师们,设计了不少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历史的纪念建筑,它们庄严地矗立在全国各地,以建筑物特有的形式,默默记录着这段历史,保留着这段记忆,并唤起我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一个让我们铭记和悼念的空间。纪念馆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主题为一体,组成了南京重要的城市记忆。

  场馆共分三期工程,其中一期由知名建筑师齐康院士操刀设计,以“生与死”“痛与恨”为主题。二期三期由何镜堂团队设计,主题为“古城的灾难”以及“和平之舟”。

  一期工程纪念馆的场地由无数卵石构成,地面寸草不生,荒凉悲切,而在沿边以及石台阶上种上草皮,给人一种生气,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对比,意为人民经历这场劫难后,并没有被吓倒。

  标志碑的设计,齐康曾几易其稿。最终设计出一个有着南京大屠杀历史元素的大十字架,上端刻着一排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之所以采用十字架的造型,是因为南京大屠杀是世界历史的浩劫之一,普世的十字架造型更加有助于各国民众感知这段历史。

  南京大屠杀期间,平均每隔12秒钟就有一条生命消失,于是何镜堂与他的设计团队在展内设计了一个呈三角形的空间,使用声光电的手法,使现场有持续滴答“读秒”的声音,每隔12秒,一滴水从高空落下,与此同时,墙面上的一盏印有遇难同胞遗像的灯亮起来后又迅速熄灭,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直击心灵。

  三期新建纪念广场则明亮很多,构思立意为胜利、圆满的情感表达,表达出“胜利的喜悦”与“和平的实现”。

  日军731部队在中国土地上,利用活人进行生化武器研究,做了无数惨无人道的细菌实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有人甚至说:日本的医学很发达,这是脚踏在我国无数丧死的同胞的尸体上的。

  建筑师何镜堂将位于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设计成了一个斜插入地下的黑盒子。隐喻是一旦打开了“黑匣”,事件的真相便曝露于天下。

  建筑的造型简约而又具力量感,大量使用黑色花岗岩,呈现出庄严与沉稳的氛围,建筑想要表达的不是愤怒,而是试图用一种平静的态度表达对这段反人类历史的反思。

  建筑师把主要展示空间沉入地下,建筑最突出的部分,是根三根像烟囱一样的柱子,这是在仿照当年731部队使用过的人体试验焚烧炉,发人深省。

  展馆内部也以黑色为主,室内灯光较暗,展品部分做了集中的照明,可以有明显效果地将参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展品上,无形中带来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位于大邑县安仁镇上,聚落内的单体博物馆建筑规划设计者包括:彭一刚、程泰宁、刘家琨、李兴钢、张永和、矶崎新等。

  其中由程泰宁设计的战俘馆,是世界唯一一座以战俘为主题的独立博物馆。建筑设计打破传统的建筑手法,借鉴自然山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褶皱、绽裂,但仍保持方整锐利的形态,以隐喻不屈战俘的坚贞品格。

  在曲折、变化的空间序列中,由窄巷、牢笼、放风院,扭曲的展览空间,不作任何修饰的墙面天花,以及高窗、采光孔、小天井所构成的光环境,营造出一种悲怆、沉重的氛围,不少观众在参观时热泪盈眶。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写着约翰·拉贝说过的一句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直到今天,日本仍未为他们的暴行道过歉。他们在等我们遗忘,在等幸存者慢慢死亡,在等这段历史,成为无人诉说的过去。

  感谢这些有使命感的中国杰出建筑师,是他们在烽火中续传了民族文脉,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牢记历史。

  《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80多年前,他们首次测绘故宫|草地周刊首发:6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作者:刘梦雨)

  《铭记日本投降日,听设计师讲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遇难同胞纪念馆背后的故事》(《建筑时报》)

  本书基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木作方法,对宋清斗栱构件做3D建模,并标注尺寸和比例,用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木作技术,对各式宋清斗栱进行构架拆分以及数据还原,从而使读者对宋清斗栱的结构和实用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并且本书结合当下最新的视频扫码技术,使用qq扫一扫,扫描书内的二维码,可以观看斗栱拼装结构视频,使读者能更加进一步了解古典建筑榫卯结构,对古典建筑的制作和研究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作者黄健敏追踪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人生,收录的九座建筑皆为他亲身走访过的,如香港中银大厦、桃源乡记——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全书十万余字,图片三百余幅,诸多信息为首度发表。这是一本有关建筑物和权力、移民和同化、美式奔放和中式收敛、东方和西方的传记。

  在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情绪问题愈发突出,心理疾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多,压抑、焦躁、发泄、忙碌、强迫症、拖延症等各类症候群接踵而至,情绪空间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人类的生活更舒适,而针对情绪空间的深入研究,也能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多的福祉。


相关产品